古词

一合相思泪,临江洒素秋。碧波如会意,却与向西流。

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用简单却生动的画面,表达了深沉的相思之情。

前两句"一合相思泪,临江洒素秋":诗人将满含相思的泪水,洒向秋天的江面。"一合"是古代计量单位,这里用来形容泪水之多,就像捧着一大把眼泪。"素秋"指清冷的秋天,这个季节本身就带着萧瑟感,更衬托出思念的凄凉。

后两句"碧波如会意,却与向西流":诗人把江水拟人化,说碧绿的波浪好像懂得他的心意,故意带着他的泪水向西流去。这里暗含着一个巧妙的期待——或许江水能把他的思念带给远方的人。"向西流"可能是暗示所思之人在西方,也可能是借流水方向表达心意。

全诗短短20字,却包含了三个动人之处:
1. 把无形的思念化作有形的泪水,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
2. 让自然景物(江水)参与情感表达,使孤独的思念有了互动感
3. 通过"水往西流"这个细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是真实的地理特征?还是诗人的美好愿望?

这种将浓烈情感融入自然景物,又让景物反过来烘托情感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最迷人的地方。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