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白菊为引子,巧妙传递了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开头两句“不著金缕衣,寒窗弄明月”直接点明白菊的特点——它不像牡丹那样披着华丽的外衣,而是在清冷的窗边与明月相伴。这里用“金缕衣”暗指世俗的富贵,而“寒窗弄明月”则突出了白菊清雅脱俗的气质。
三四句“端宜装淡泊,自是香蓬馞”进一步赞美白菊的品格。“淡泊”指不慕名利,“香蓬馞”形容香气浓郁,说明白菊虽然外表朴素,但内在芬芳持久。这两句其实是在说: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修养和品格。
五六句“臭味真可人,风流到华发”中的“臭味”指气味,这里代指白菊的清香。“风流”不是指浪漫,而是形容白菊的潇洒风姿。这两句强调白菊的清香和风姿能一直保持到凋零(“华发”比喻花朵枯萎),暗示高尚的品格经得起时间考验。
最后两句“试为问东篱,定得渊明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作者借陶渊明(东篱采菊的典故)来赞美白菊,说它一定继承了陶渊明的风骨——也就是那种远离世俗、坚守本真的精神。这里作者其实是在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像白菊和陶渊明一样,活得清白、淡泊、有骨气。
整首诗语言朴素,但意境深远。作者通过白菊的形象,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同时讽刺了那些追逐名利、华而不实的人。读这首诗,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力量。
薛季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