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喜雨韵呈龚实之

请雨遍群望,扰扰冲尘埃。
际天麦浪空,刺水秧针摧。
已近尺五天,未动满盈雷。
地欲赤晋国,年将饥鲁哀。
寄笺叩天门,好音清夜回。
似传上帝意,颇亦怜不才。
披衣起视月,在毕方徘徊。
忽闻萧萧声,高洒熙熙台⑴。
云阵泼墨暗,电光摇帜催。
灯前落檐花,欣衔少陵杯。
绿波满四泽,花柳村村⑵开。
知有一尺霖,来从傅岩隈⑶。
不作天宝词,淋零(四库本作铃)悲马嵬。
定有元和诗,中衔谏书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和层层递进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干旱的煎熬、求雨的迫切和雨来的欢欣。

第一部分:干旱的煎熬(前八句) - 开篇直接写求雨的场面,人们四处祈祷,但只有飞扬的尘土。麦田干枯得像一片空浪,刚插的秧苗也蔫了,用"刺水秧针"形容秧苗的脆弱,很形象。 - "尺五天"指离天很近,暗示人们虔诚祈祷,但雷声迟迟不来。干旱严重得像要让晋国大地干裂,年景将比鲁哀公饥荒时更惨。这里用历史典故强调灾情严重。

第二部分:转机与雨来(中间十二句) - 诗人把求雨信比作"寄笺叩天门",终于在天亮前得到回应。用"上帝怜不才"的拟人手法,说上天似乎也同情百姓。 - 雨前的征兆很生动:月亮在毕宿(雨星)旁徘徊,风声萧萧,云像泼墨一样黑,电光像摇动的旗帜。这些动态描写让雨前的紧张感扑面而来。 - 雨终于落下时,诗人像杜甫(少陵)一样高兴地举杯。雨后景色焕然一新:池塘涨满绿水,每个村庄的花柳都生机勃勃。"一尺霖"用夸张手法表现雨量充足。

第三部分:借雨抒怀(最后四句) - 结尾突然转向社会关怀。诗人说不会像写《长恨歌》那样感伤马嵬坡的悲剧,而要像白居易写《元和诗》讽谏朝政一样,把这场雨带来的启示写成谏言。暗示自然恩泽应当引发对民生问题的思考。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从干裂的土地到电闪雷鸣,再到雨后的清新,像看一部纪录片。 2. 情感真挚:焦虑—期盼—狂喜—深思,情绪起伏自然。 3. 以小见大:由一场雨延伸到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体现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就像我们经历酷暑后迎来暴雨时的畅快,诗人把这种体验升华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思考,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在他笔下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