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除夕 其三
堂前陈枣栗,焚香展先容。
坠霜无返晨,惊水无回风。
孤露遘家酷,一星将告终。
《诗》《书》藐先训,尤悔丛厥躬。
今辰拜阶下,胜衣异儿童。
仿佛趋庭时,惧责心忡忡。
仰首见遗挂,欲就将何从。
烛花散影堂,还照莱衣红。
坠霜无返晨,惊水无回风。
孤露遘家酷,一星将告终。
《诗》《书》藐先训,尤悔丛厥躬。
今辰拜阶下,胜衣异儿童。
仿佛趋庭时,惧责心忡忡。
仰首见遗挂,欲就将何从。
烛花散影堂,还照莱衣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除夕夜祭祖的场景,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自责之情。
诗的开头描写了祭祖的场景:堂前摆着枣子和栗子等祭品,点燃香火,展开祖先的画像。这里通过简单的祭品和仪式,表现出对祖先的敬重。
接着用"坠霜无返晨,惊水无回风"两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生命不可逆转的无奈。就像落下的霜不会回到早晨,激流中的水不会逆风回流一样,逝去的时光和生命都无法重来。
诗人回忆自己孤苦无依的成长经历,感叹家族遭遇的不幸。他自责没能好好遵循祖先通过《诗经》《尚书》等典籍传承的教诲,内心充满悔恨。这里"尤悔丛厥躬"用"丛"字形象地描绘了悔恨之多,就像杂草丛生一样缠绕着他。
在祭拜时,诗人感觉自己像个穿着大人衣服的孩子,既想表现得成熟,又难掩内心的惶恐不安。"胜衣异儿童"这个比喻很生动,表现出成年后仍觉得自己不够成熟的复杂心态。
最后,诗人抬头看见祖先留下的衣物,烛光映照着祭堂,红色的祭服在烛光中格外醒目。这个结尾画面感很强,红色的祭服在烛光中格外醒目,既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又暗示着血脉的延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在传统节日里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自己未能完全继承家族传统的愧疚之情。诗人将个人情感与传统文化习俗完美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