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郑友兰丈
白头父执痛无多,那堪回首竹林,卅年来云散风流,方私冀灵光巍然,人间犹有典型,何期噩耗忽传,万念悲伤竟并集;
青眼高歌惭已甚,叵奈羁身瘴海,千里外萍飘梗泊,窃自叹阿咸老矣,地下倘逢臣叔,为道清贫如故,一官潦倒未归来。
青眼高歌惭已甚,叵奈羁身瘴海,千里外萍飘梗泊,窃自叹阿咸老矣,地下倘逢臣叔,为道清贫如故,一官潦倒未归来。
现代解析
这首挽诗是一位晚辈对长辈郑友兰的深情悼念,字里行间充满对逝者的敬仰和自己漂泊人生的感慨。
开头"白头父执痛无多"直白道出:能像父亲般关爱自己的长辈已所剩无几。诗人回忆起三十年前竹林相聚的温馨场景,感叹时光飞逝、故人离散。他原本暗自庆幸郑老还健在("灵光巍然"),是世人楷模,却突然接到噩耗,万般悲痛涌上心头。
下半段转向自述境遇。"青眼高歌惭已甚"说自己辜负了长辈厚望,如今困在南方瘴气之地("瘴海"),像浮萍断梗般漂泊千里。最动人的是结尾的嘱托:诗人想象郑老在地下若遇见自己的叔叔("臣叔"),请转告自己依然清贫,做着小官却潦倒难归。这里既有对长辈的牵挂,也暗含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无奈。
全诗用对比手法,将逝者的德高望重与自己的落魄漂泊并置,通过"竹林欢聚"与"噩耗突至"、"长辈期许"与"现实失意"的强烈反差,让哀思更显深沉。语言虽典雅但情感真挚,现代读者能清晰感受到:这是一封跨越生死的家书,既有对长辈的追思,也是游子对故乡的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