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介夫专壑七咏 其三 止宿

大路古茅塞,问津欲何从。
鸡黍相款留,贤哉植杖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荒僻古道上寻找借宿的故事,充满淳朴的人情味和隐逸之趣。

前两句"大路古茅塞,问津欲何从"像电影开场:长满茅草的古老道路显得荒凉闭塞,迷路的旅人站在岔路口犹豫该往哪走。这里用茅草封路的画面,暗示这是条人迹罕至的小道。

后两句突然转折: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农(植杖翁)热情地留他过夜,还准备了农家饭菜(鸡黍)招待。诗人用"贤哉"二字点赞,不仅夸老农好客,更暗含对他隐居生活的欣赏。

全诗妙在对比:荒凉的古道与温暖的农舍,迷途的旅人与好客的主人,形成强烈反差。短短四句就讲了个有画面感的小故事,传递出"山野藏贤士,陌路有温情"的人生感悟。最打动人的是那份不期而遇的善意,就像现代人在陌生小镇遇到的暖心帮助。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