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俞荫甫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后
圣徂旷千祀,微言久歇绝。
六籍出燔馀,诸老抱残缺。
尚赖故训存,历世循旧辙。
从宋洎有明,轨涂稍歧别。
皇朝褒四术,众贤互摽揭。
顾阎启前旌,江戴绍休烈。
迭兴段与钱,王氏尤奇杰。
大儒起淮海,父子相研悦⑴。
子史及群经,立训坚于铁。
审音明假借⑵,课虚释症结⑶。
旁證通百泉,清辞皎初雪⑷。
九原如有知,前圣应心折。
俞君一何伟,䠑步追曩哲。
尽发高邮奥,担囊破其鐍。
君昔趋承明,凤鸾与颃颉。
轺车骋嵩洛,康衢误一跌。
子云宦不达,草元更折节。
文囿芟天葩,经神供清醊。
庬言颇抵排,诸子亦梳抉。
复从群贤后,森然立绵蕝。
嗟余老无成,抚衷恒惙惙。
闳才不荐达,高位徒久窃。
兹编落吾手,吟览安可辍。
六籍出燔馀,诸老抱残缺。
尚赖故训存,历世循旧辙。
从宋洎有明,轨涂稍歧别。
皇朝褒四术,众贤互摽揭。
顾阎启前旌,江戴绍休烈。
迭兴段与钱,王氏尤奇杰。
大儒起淮海,父子相研悦⑴。
子史及群经,立训坚于铁。
审音明假借⑵,课虚释症结⑶。
旁證通百泉,清辞皎初雪⑷。
九原如有知,前圣应心折。
俞君一何伟,䠑步追曩哲。
尽发高邮奥,担囊破其鐍。
君昔趋承明,凤鸾与颃颉。
轺车骋嵩洛,康衢误一跌。
子云宦不达,草元更折节。
文囿芟天葩,经神供清醊。
庬言颇抵排,诸子亦梳抉。
复从群贤后,森然立绵蕝。
嗟余老无成,抚衷恒惙惙。
闳才不荐达,高位徒久窃。
兹编落吾手,吟览安可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俞樾(号荫甫)的朋友对他学术成就的赞美之作,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背景与主题 诗人开篇感叹:古代圣贤的智慧已经中断千年,儒家经典(六经)在秦始皇焚书后残缺不全。但幸好历代学者通过注释和考据,让这些经典得以传承。清朝学术繁荣,顾炎武、阎若璩等大师开创考据学风,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父子等学者(诗中"淮海大儒"指王念孙父子)将研究推向高峰——他们像铁一样严谨,从音韵、文字入手破解古籍难题,成果如"初雪"般纯净。
2. 赞美俞樾的学问 诗人笔锋转向俞樾:你多么了不起啊!继承了王念孙父子的考据绝学("高邮奥"指王氏家乡的学问),像破开锁钥般解读经典。你曾做官不顺("康衢误一跌"),但像汉代扬雄(子云)弃官治学一样,转而深耕学术,在经学和诸子研究上成果丰硕("文囿芟天葩"指删削浮华,直达本质),成为学界标杆("立绵蕝"指树立标准)。
3. 诗人的自谦与感慨 最后诗人自嘲:我老了却一事无成,身居高位却未能举荐你这样的英才。如今捧读你的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只能反复品味,感慨万千。
诗的核心魅力 - 学术史诗感:用"顾阎→江戴→段钱→王氏→俞樾"的传承链,展现清代考据学的辉煌脉络。 - 比喻生动:把严谨考据比作"铁",把学术纯洁比作"初雪",把破解难题比作"破锁钥"。 - 双重情感:既热烈赞美友人"青出于蓝"的成就,又流露自己"愧对学术"的复杂心情,显得真挚动人。
全诗像一篇浓缩的"清代学术史赞歌",既见学者风骨,又含知音之情。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