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桧次韵
庙庭几千载,燬矣仍复新。
大哉吾夫子,天地与俱存。
不有干霄木,何以表圣门。
况兹手亲植,年所誇先秦。
彼五大夫者,安敢窥其群。
龙姿阅冬秀,翠盖当夏屯。
对取乾坤象,旋成左右文。
云胡困回禄,烈焰起夜分。
顾此亦数耳,荣枯夙所闻。
九泉无曲处,春意施必均。
吊灾阻修道,东望日几巡。
本深末还葴,天定终胜人。
再挺岁寒标,龟凫让嶙峋。
大哉吾夫子,天地与俱存。
不有干霄木,何以表圣门。
况兹手亲植,年所誇先秦。
彼五大夫者,安敢窥其群。
龙姿阅冬秀,翠盖当夏屯。
对取乾坤象,旋成左右文。
云胡困回禄,烈焰起夜分。
顾此亦数耳,荣枯夙所闻。
九泉无曲处,春意施必均。
吊灾阻修道,东望日几巡。
本深末还葴,天定终胜人。
再挺岁寒标,龟凫让嶙峋。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孔子庙前的一棵古桧树为主题,通过树的兴衰象征儒家精神的永恒。全诗分为四个层次:
1. 树的象征意义(前八句) 诗人开篇就说这棵树在孔庙前屹立几千年,即使被毁也能重生。用树比喻孔子的思想像天地一样永恒。特别强调这是孔子亲手栽种的古树(比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更珍贵),用树的挺拔象征儒家精神的崇高。
2. 树的自然之美(接下来六句) 描写桧树四季的英姿:冬天依然苍劲,夏天树冠如绿伞遮阴。树枝天然长成左右对称的纹路,暗合天地阴阳的规律。这里把自然现象与儒家哲理巧妙结合。
3. 火灾的考验(随后六句) 笔锋一转写树遭遇火灾,但诗人看得很豁达,认为枯荣本是自然规律。坚信地下的树根依然充满生机("九泉无曲处"),春天到来又会萌发新芽。这里用火灾比喻儒家思想经历的历史磨难。
4. 重生的希望(最后六句) 诗人虽然因故不能亲自去祭拜,但远望东方充满期待。坚信深扎的树根会让古树重新挺拔,最终胜过人为的破坏。最后用"龟凫让嶙峋"的生动比喻,预言古树将像神龟仙鹤般重现峥嵘。
全诗妙在: - 用一棵树串起儒家两千年的传承史 - 火灾象征思想传承中的磨难 - 树根深藏不露比喻思想的生命力 - 语言刚劲有力,像树一样挺拔 - 最后给人希望,预示精神不灭
就像我们看到被雷劈过的大树又发新枝,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思想就像古树,外表可能受损,但内在的生命力永不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