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余春

当时只是望春回,不道春来愁共来。于今最惜残春去,无奈春去愁偏住。

我愁不是为春愁,愁在阊阖十二楼。帝阍渺渺凭谁叩,弱水茫茫绝行舟。

却从麻姑向东海,卧看沧桑几千载。桑田变尽海中波,一段心情镇常在。

我有琢玉连环纽,愿系君恩得长久。我有百炼双吴钩,与君试斩蛟与虬。

天高日远难为遇,以暗投人不知处。玉京回首空白云,瑶台别路隔红尘。

花前可惜对余春,清歌未了涕沾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惜余春》表面写春天,实则借春愁抒发人生际遇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用"春"和"愁"两条线索交织,道出复杂的人生感悟。

开篇四句用"春来愁来、春去愁留"的对比,点明愁绪与季节无关。接着笔锋一转,揭示真正的愁源——想为朝廷效力却报国无门("阊阖十二楼"指皇宫,"帝阍"指宫门),就像面对茫茫大海找不到渡船。

中间部分突发奇想:既然人间无路,不如随仙女麻姑去看沧海桑田。这里用神话典故表达"时间会改变一切,但初心不变"的信念。随后亮出"琢玉连环"和"百炼吴钩"两个信物,前者象征忠贞不渝,后者象征除奸斩恶的壮志,展现诗人积极用世的一面。

但现实残酷——朝廷高远如天上宫阙("玉京""瑶台"),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投石者。结尾回到"惜春"主题,花前饮酒本应快乐,却因理想落空而泪湿衣巾,形成强烈反差。

全诗妙在: 1. 把政治失意包装成惜春情绪,含蓄深沉 2. 现实与神话场景自由切换,体现浪漫主义色彩 3. "琢玉""吴钩"等具体物象,使抽象情感变得可感 4. 结尾的涕泪与开篇的愁绪呼应,强化了悲剧感

本质上,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既想建功立业,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化作一声穿越千年的叹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