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讽刺了社会风气的堕落,核心思想是:尊老传统被抛弃,年轻人上位导致国家衰败。
前四句描绘理想社会:古代圣王尊重老人,不仅给好吃好喝(酒肉款待),更重视向他们请教治国经验(白头发老人被奉为座上宾)。这里"乞言"指虚心求教,说明老人是智慧的象征。
中间两句转折:本来朝廷风气是忠厚老实的,但如今世道变了。用"本"字暗示过去的美好,"变迁"带出批判。
后四句直指社会问题:没想到汉朝衰落时(这里借汉朝暗指作者所在时代),皇帝身边全是年轻侍从。没有老臣可以咨询国事,所以像李固这样的忠臣(东汉著名直臣)就特别难能可贵。最后两句用"耆旧"(老臣)与"少年"对比,点明"不用老人"和"国家衰败"的因果关系。
全诗妙在借古讽今:表面说汉朝,实际批评当时统治者抛弃传统、重用年轻人的短视行为。通过"老人=智慧,少年=浮躁"的隐喻,警告世人轻视经验会导致国家危机。语言看似平淡,但"岂意""惟""所以难"这些词暗含强烈不满,是典型的"温柔吐槽"。
鲜于侁
(1019—1087)宋阆州人,字子骏。仁宗景祐五年进士。为江陵右司理参军。神宗熙宁初,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升副使兼提举常平。时行新法,拒不散青苗钱,且捕械贪吏,不私姻戚。苏轼称其“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徙京东西路转运使,所荐刘挚、李常等,多旧党知名者。元丰中知扬州,坐事罢。哲宗立,起为京东路转运使。后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卒。精于经术,尤长于《楚辞》。有《诗传》、《易断》等。全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