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瀫阳太史答黎瑶石内史偕游浮邱之作 其一

行行出郭到邱中,旧路犹然一线通。
鹤化不知丹灶冷,灵光常照碧池空。
群公自是香山老,太史何惭司马翁。
授简独惭诗未就,片云头上雨濛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与友人同游浮邱山的经历,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文的感慨。

首联“行行出郭到邱中,旧路犹然一线通”写的是诗人一行出城来到浮邱山,发现以前走过的小路依然还在。这里用“一线通”形容山路的狭窄幽深,暗示这条小路承载着过去的记忆。

颔联“鹤化不知丹灶冷,灵光常照碧池空”运用了道教典故。传说仙人乘鹤飞升后,留下的炼丹炉渐渐冷却,但山中的灵秀之气(灵光)依然映照着清澈的池塘。这两句通过对比“冷”与“空”,透露出物是人非的淡淡惆怅。

颈联“群公自是香山老,太史何惭司马翁”将同游的朋友们比作唐代香山九老(白居易等九位高龄文人组成的雅集),又把赵太史比作汉代文学家司马迁。这里既赞美了友人们的文采风流,也展现了诗人对文人雅集的向往。

尾联“授简独惭诗未就,片云头上雨濛濛”最有趣:别人给诗人纸笔(授简)请他作诗,他却因写不出好诗而惭愧。这时头顶飘来一片乌云,下起蒙蒙细雨,仿佛连天气都在呼应他的窘迫。这个生动的结尾既幽默又真实,让整首诗在文人雅趣中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全诗通过记游、用典、比喻等手法,展现了文人交游的雅致,同时“丹灶冷”“雨濛濛”等意象又为作品增添了一丝朦胧的诗意美。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个写不出诗的场景,让古代文人的形象一下子鲜活起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