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里盛开的海棠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独特的美和淡淡的哀愁。
上片(前四句)描绘秋景: 开头用"烟抹霜林"勾勒出秋天树林朦胧的景色,"秋欲困"三字很妙,把秋天拟人化,好像秋天也犯困了。接着写海棠花("吹破胭脂")在西风中绽放,给萧瑟的秋风带来一丝温润。后两句转到人物,用"翠袖怯寒"写女子因天冷而忧愁,黄昏时分在庭院里徘徊,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下片(后四句)写人与花的互动: 明月升起,女子精心打扮("修容")却勾起思念之情("远恨")。她摘下海棠花戴在鬓边,这个"旋摘余娇"的动作特别生动,既写出花的美,也暗示青春易逝。最后两句最精彩:女子微醉倚栏,花影近在身旁,却说"不应先有春风分"——明明是秋天,却仿佛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既写出海棠花反常开放的奇妙,也暗含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错位的美感":秋天开的海棠像是抢了春天的风头,女子赏花时的沉醉与愁绪交织,西风与春风在想象中重叠。词人用细腻的笔触,把这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既含蓄又动人。
朱高炽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献陵。其陵墓建造得庄严简朴,象征着他的统治作风。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长子朱瞻基为他与张后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