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池送朱二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一作自)相随,妆成照影竞(一作近)来窥。
澄(一作红)波澹澹芙蓉发,绿岸毵毵(一作𢁘𢁘)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径(一作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馀草露湿罗(一作征)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襄阳高阳池从繁华到衰败的变迁,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前六句用明快的笔调回忆昔日盛景:襄阳鼎盛时期,山简(山公)常在习家池畅饮。池边打扮漂亮的女子们成群结队,在清澈的池水边照影嬉戏。水面盛开着荷花,岸边垂柳轻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中间六句笔锋一转,描写如今的荒凉:景物变迁后,这里人迹罕至,当年的繁华意气都消失了,只剩下沾湿衣裳的露水。现在这里成了送别之地,甚至有人在此放牧战马。夕阳下马儿四散,这景象令人叹息。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诗人劝友人去寻找世外桃源,而自己也将归隐山林(松子家指隐士居所)。全诗通过池边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繁华易逝"的哲理,以及诗人看透世事、向往隐居的心境。诗中"妆成照影""绿岸杨柳"等意象清新自然,而"空馀草露""牧征马"等转折又充满沧桑感,形成动人的艺术张力。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