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六十二首 其二十四
封迷昏暗久,徘徊梦里藏。
心尘既未洗,怖沾甘露浆。
慈颜发晖曜,烛我见朝阳。
忽逢善知友,开导益神光。
稍悟心澄静,方厌俗苍茫。
缁徒既肃肃,法侣亦锵锵。
见者心欢喜,归诚向道场。
若存信邪倒,来苦未何殃(见同书卷二九《大乘部》。)。
心尘既未洗,怖沾甘露浆。
慈颜发晖曜,烛我见朝阳。
忽逢善知友,开导益神光。
稍悟心澄静,方厌俗苍茫。
缁徒既肃肃,法侣亦锵锵。
见者心欢喜,归诚向道场。
若存信邪倒,来苦未何殃(见同书卷二九《大乘部》。)。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从迷茫到觉悟的心灵成长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的是迷茫状态: 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待久了,人会在梦里打转一样。心里积满灰尘的人,反而害怕清洗自己的心灵——这里用"甘露浆"比喻能净化心灵的佛法,但长期糊涂的人反而会抗拒改变。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写遇到转机: 突然出现像朝阳般温暖的智慧导师("慈颜"指慈悲的面容),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善知友")。他们的开导就像点亮了心灯,让人逐渐看清世界的真相,开始厌倦过去浑浑噩噩的生活。"缁徒"指穿黑衣的僧人,"法侣"指修行的同伴,描写修行队伍的庄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写觉悟后的选择: 看到这样清净的修行场景,自然心生向往。但诗末给出严肃提醒——如果坚持错误观念("信邪倒"),苦难就会像等待收割的庄稼一样必然到来。用"来苦未何殃"这个比喻警告固执己见的后果。
全诗用"黑暗到光明"的意象链条,生动展现了心灵觉醒的过程。最打动人的是那些贴切比喻:把困惑比作封存的黑暗,把佛法指导比作朝阳,把错误思想比作待收割的苦果。这些比喻让抽象的修行体验变得具体可感,普通人也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