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中年生活的平淡与宁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
开头两句"寥落无堪过半生,三年假馆未归耕"直白地表达了人生过半却一事无成的感慨,以及长期寄居他乡未能归家的无奈。这里的"假馆"就是暂住别人家的意思,说明诗人过着漂泊的生活。
中间四句展现了诗人的处世态度。"且从五斗了朝夕"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反其道而行,表示为了生计不得不做些小官差事;"不与群儿相送迎"则明确表示不愿参与世俗应酬。后两句通过"梅花"和"鸟雀"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心灵慰藉——赏梅的雅致和看鸟雀晒太阳的闲适,都是远离喧嚣的快乐。
最后两句"柴门近对清江曲,坐见晚潮来复平"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江边生活图景。诗人住在简陋的柴门小屋里,面对着蜿蜒的江水,静静看着潮水涨落。这个画面既表现了生活的清贫,又透露出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有对现实的妥协,也有对自由的坚守;有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也有对平凡生活的满足。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不易,也能在简单的事物中找到快乐,在独处时保持内心的平静。这种贴近生活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境界,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朱应辰
初苏州府吴江人,字文奎,号寄翁。少事举业,旋弃去。从杨铁崖学古文。洪武初应诏起,乞近地养亲,为本郡儒学训导,改江阴。博学多伎能,篆籀法古,亦善白描人物。有《漱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