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响楼
危楼据绝顶,雨歇烟空濛。
檐际缩馀溜,林杪悬长虹。
入门僧罢参,袅袅西堂钟。
洗药供白佛,㸐蔬饭青童。
谭久溅花雨,坐深吹竹风。
时闻百泉响,远出西涧中。
群喧转成寂,众象皆为空。
夜明山鸟惊,月挂前溪松。
澹澹香霭没,微微殿角东。
孤吟烛隐绿,短睡镫留红。
愿言谢尘鞅,常此对支公。
今宵石床梦,梦过东西峰。
檐际缩馀溜,林杪悬长虹。
入门僧罢参,袅袅西堂钟。
洗药供白佛,㸐蔬饭青童。
谭久溅花雨,坐深吹竹风。
时闻百泉响,远出西涧中。
群喧转成寂,众象皆为空。
夜明山鸟惊,月挂前溪松。
澹澹香霭没,微微殿角东。
孤吟烛隐绿,短睡镫留红。
愿言谢尘鞅,常此对支公。
今宵石床梦,梦过东西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深山寺庙中过夜的宁静体验,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环境描写:开篇用"危楼据绝顶"点出寺庙位于高山之巅,雨后云雾缭绕的朦胧美。"檐际缩馀溜"写屋檐滴落的残雨,"林杪悬长虹"则描绘林梢挂着彩虹,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寺庙生活:诗中出现了僧人结束诵经、西堂钟声袅袅、用草药供奉佛像、童子准备素食等场景,展现了清净的修行生活。这些画面没有刻意说理,却自然流露出禅意。
3. 感官体验:诗人通过多种感官来描写:听觉(钟声、泉水声)、视觉(彩虹、月光)、嗅觉(澹澹香霭),甚至写到打瞌睡时油灯的光影变化,全方位地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4. 意境升华:从"群喧转成寂"开始,诗人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感悟结合,喧闹的泉水声反而衬托出内心的宁静,各种景象都归于空灵。最后"愿言谢尘鞅"表达了想要远离尘世烦扰,常伴高僧修行的愿望。
5. 结构特点:全诗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卷,从傍晚到深夜,从外景到内室,最后以梦境作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时空循环。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意境深远。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朴素的语言,将深山夜宿的所见所闻与禅意感悟完美融合,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那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