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诗
齑盐老书生,谬列王都官。
索米了无补,从事敢辞难。
殊邻复⑴盟好,仗节来榆关。
城守久不下,川涂望漫漫。
俭辈果不惜,一往何当还。
牧羊困苏武,假道拘张骞。
流离念窘束,坐阅四序迁。
同来悉言归,我独留塞垣。
形影自相吊,国破家亦残。
呼天竟不闻,痛甚伤肺肝。
相逢老⑵兄弟,悼叹安得欢。
金人自南归,得志鞍马间⑶。
波澜卷大厦,一木难⑷求安。
世事宁有此,聊发我所存。
爵禄非所慕,金珠敢怀贪⑸。
就不违我心,渠不汗我颜。
昔燕破齐王,群臣望风奔。
王蠋犹守节,燕人有甘言。
经首自绝脰,感槩今昔闻。
未尝食齐禄,徒以世为民。
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
远或死江海,近或死朝昏。
敛我不须衣,裹尸以黄幡。
题作宋臣墓,篆字当深刊。
我室尚少艾,儿女皆童顽。
四海无置锥,飘流倍悲酸。
谁当给衣食,使不厄饥寒。
岁时一酹我,犹足慰我魂。
我魂亦⑹悠悠,异乡寄沉冤。
他时风雨夜,草木号空山(以上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
索米了无补,从事敢辞难。
殊邻复⑴盟好,仗节来榆关。
城守久不下,川涂望漫漫。
俭辈果不惜,一往何当还。
牧羊困苏武,假道拘张骞。
流离念窘束,坐阅四序迁。
同来悉言归,我独留塞垣。
形影自相吊,国破家亦残。
呼天竟不闻,痛甚伤肺肝。
相逢老⑵兄弟,悼叹安得欢。
金人自南归,得志鞍马间⑶。
波澜卷大厦,一木难⑷求安。
世事宁有此,聊发我所存。
爵禄非所慕,金珠敢怀贪⑸。
就不违我心,渠不汗我颜。
昔燕破齐王,群臣望风奔。
王蠋犹守节,燕人有甘言。
经首自绝脰,感槩今昔闻。
未尝食齐禄,徒以世为民。
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
远或死江海,近或死朝昏。
敛我不须衣,裹尸以黄幡。
题作宋臣墓,篆字当深刊。
我室尚少艾,儿女皆童顽。
四海无置锥,飘流倍悲酸。
谁当给衣食,使不厄饥寒。
岁时一酹我,犹足慰我魂。
我魂亦⑹悠悠,异乡寄沉冤。
他时风雨夜,草木号空山(以上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南宋官员在被金国俘虏后的绝笔之作,字字血泪,展现了亡国之臣的悲壮气节。我用三个关键词帮你理解:
1. 老书生的困境
开篇用"齑盐老书生"自嘲(齑盐指粗茶淡饭),说自己本是个穷酸文人,意外当官却无力救国。像被派去北方议和时,就像汉代苏武牧羊、张骞被困一样,眼睁睁看着季节更替却回不了家。这里用历史典故生动表现了囚徒的绝望。
2. 破碎的家国
"国破家亦残"是全诗最痛心的呐喊。他描述金人骑马南侵像巨浪掀翻大厦,而自己像独木难支。最动人的是对后事的安排:要求用宋朝黄旗裹尸,墓碑刻"宋臣墓"。即便妻子年幼、儿女嗷嗷待哺,仍选择殉国,这种反差更显悲壮。
3. 气节的抉择
最后用战国齐国人王蠋的典故(宁愿自刎也不降燕国),强调自己世代食宋禄,死也要守节。最后想象死后魂灵飘荡在异乡风雨中,草木呜咽如同为他鸣冤,这个画面感极强的结尾,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紧捆绑。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临终遗言般朴实。通过对比(同僚南归vs自己独留)、反差(家庭责任vs忠君大义)、历史映照(苏武/王蠋)等手法,让一个普通文人在时代巨变中的艰难抉择跃然纸上。最打动人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就像他说的"一木难求安",却仍要做那根撑到最后的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