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的胜利场景,核心是表达和平的珍贵与胜利者的宽厚。
前两句"抚我则怀,并人肯来"用对比手法:当统治者施行仁政(抚我),百姓自然归心(怀);而"并人"(敌方)也愿意主动归顺(肯来)。这里强调仁德比武力更能服人。
中间两句像快镜头切换:敌军"降旗出城"选择投降,胜利者"并门夜开"连夜打开城门接纳。这个"夜"字很妙,既写实(连夜受降),又暗示光明驱散黑暗的象征意义。
最后两句是画外音式的感叹:当并州土地恢复和平(既平),诗人替百姓发出欢呼(吾王休哉)。"休"字双关,既指君王英明,也暗含"可以休养生息"的解脱感。
全诗像部微型历史剧:没有血腥厮杀,只有降旗、开门的和平画面。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放下武器就能获得新生"的包容气度,这在古代战争诗中很少见。诗人用最简练的文字,把"仁者无敌"的道理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