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武佩剑白玉璏歌
小敌何怯大敌勇,谨厚者真高帝种。
金刀一折二千年,玉具依然带双孔。
当时投袂兴义旗,平林新市驱天威。
四七之宿尽龙虎,直凭三尺为指挥。
五成陌上燔柴烈,卤簿煌煌此同设。
通神或已逐风涛,入手犹惊琢冰雪。
横理模糊战血存,苔花蚀处秋无痕。
在昔已忘求故剑,半环零落出长门。
摩挲建武年间字,十载军中肯捐弃。
告庙还随玺绶陈,旌功那共乘舆赐。
斩蛇法物劫灰飞,白水重开二百基。
想见诸军衣绣镼,佩来争说汉官仪。
金刀一折二千年,玉具依然带双孔。
当时投袂兴义旗,平林新市驱天威。
四七之宿尽龙虎,直凭三尺为指挥。
五成陌上燔柴烈,卤簿煌煌此同设。
通神或已逐风涛,入手犹惊琢冰雪。
横理模糊战血存,苔花蚀处秋无痕。
在昔已忘求故剑,半环零落出长门。
摩挲建武年间字,十载军中肯捐弃。
告庙还随玺绶陈,旌功那共乘舆赐。
斩蛇法物劫灰飞,白水重开二百基。
想见诸军衣绣镼,佩来争说汉官仪。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把东汉时期的佩剑白玉璏(剑鞘上的玉饰)为引子,通过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歌颂了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的功绩。全诗可分三个层次理解:
1. 物件背后的英雄气概 开头用对比手法写刘秀的性格——面对小敌谨慎("何怯"),面对大敌勇猛,这种沉稳果敢正是刘邦后裔的特质。诗中"金刀折""玉具带孔"等细节,既写实又象征汉室虽曾衰败(王莽篡汉),但精神未灭。
2. 重现战场风云 中间部分生动还原刘秀起义场景:挥动三尺剑指挥千军("四七之宿"指刘秀的28位云台名将),在五成陌(昆阳之战地点)以少胜多。佩剑上的"横理模糊战血存"等描写,让历史血迹有了画面感。
3. 物件承载的王朝记忆 后段写这把剑随刘秀见证东汉建立("白水重开"指刘秀从南阳起家),成为汉室复兴的象征。最后"衣绣镼""汉官仪"点明主题:这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重振民族精神的信物。
全诗巧妙运用"以物载史"的手法,通过一把剑串联个人勇武、著名战役、王朝复兴三层内涵,让坚硬冰冷的玉璏成为承载热血历史的容器。诗中"冰雪""战血""苔花"等意象既有文物质感,又暗喻历史沧桑,读来能感受到器物背后涌动的历史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