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山间生机盎然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首联"石势趋丹壑,钟声隐翠微"写山势和钟声:嶙峋的山石延伸向红色的山谷,远处寺庙的钟声隐约从青翠的山色中传来。一"趋"一"隐",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感。
中间两联用四个特写镜头展现山间景物:
- "穿云篱笋直":新生的竹笋笔直向上,仿佛要刺破云层
- "带露药苗肥":沾着晨露的药草幼苗长得肥壮
- "香麝游樵径":带着香气的麝鹿悠闲地走在砍柴人走的小路上
- "春锄立钓矶":农具"春锄"静静地立在钓鱼的石台旁
这些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动态有静态,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山居图。诗人观察细致,用"直""肥"等字眼突出了春天万物的生机。
尾联笔锋一转:"正看农务急,闲客亦来稀"。表面写农忙时节游客稀少,实则暗示诗人自己就是那难得的"闲客",以超然的心态欣赏着这忙碌的春景。这种"闲"与"忙"的对比,更显出山居生活的宁静可贵。
全诗就像一组山水画,通过石、钟、笋、苗、麝、锄等意象,把春日山间的声色、动静都生动地呈现出来。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都渗透在字里行间。
齐召南
(1703—1768)浙江天台人,字次风,号琼台、息园。雍正七年副贡,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续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等书,累擢至礼部侍郎。旋以坠马伤病乞归。后以族人齐周华事株连被捕,夺职放归而卒。生平学术根底经史,尤精于史学,尝谓郦道元《水经注》明于西北而暗于东南,因撰《水道提纲》,另有《历代帝王年表》、《史汉功臣侯第考》、《后汉公卿表》、《宝纶堂文钞》、《赐砚堂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