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歌创作的道理和诗人的责任。
开头说"任何东西都能写成诗",就像丝线可以做成琴瑟,竹子可以做成笛子,关键看诗人怎么加工。这里用乐器比喻诗歌创作需要技巧。
中间部分强调诗歌要传递正能量:周文王用诗歌传播仁政,孔子提倡"诗无邪"(思想纯正)。诗人批评了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像屈原、贾谊那样过分悲愤,另一种是南朝齐梁时期那种浮华空洞的风格。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要想恢复诗歌教化人心的传统,需要真正的诗人来引领方向。"一麾"原指挥动旗帜,这里比喻带头改变诗坛风气。
全诗用历史典故讲道理,表达了诗人对诗歌社会功能的重视,反对两种极端倾向,主张回归温和敦厚的传统。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