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法华山怀慈上人
我无适俗姿,发兴在林嶂。
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
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
前身一义堕,好山输百丈。
永怀住山人,败毳裹龙象。
频驱尘外轸,径抵云雨上。
道人初怪问,斗绝何从访。
师居不难寻,天壁愕异状。
风烟自萧散,草木更森长。
道人聊复尔,仁者作是想。
重来傍岑翳,眼净人亦王。
虎溪虽不过,鹫岭聊得望。
遥知师冁然,跛跛又安往。
现代解析
这首《望法华山怀慈上人》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士慈上人的怀念与敬仰,同时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的疏离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
首先,诗人开篇就表明自己不适合世俗的生活,真正的兴趣在于山林之间。他觉得自己前世可能是一个追求道义的人,但因为某种原因错过了,如今面对美景却感到遗憾。接着,他怀念起住在山中的慈上人,形容他穿着破旧的僧衣,却有着非凡的气质,像龙象一样威猛。诗人一次次驱车前往山中,希望找到这位高人,但山路险峻,难以寻觅。
然后,诗人遇到了一位道人,道人起初对他的来访感到奇怪,因为山路陡峭,常人难以到达。但诗人告诉他,寻找慈上人并不难,因为山中的美景本身就是一种指引。风烟缭绕,草木茂盛,自然的环境让人感到宁静。道人听了后,觉得诗人的想法很有趣,认为这种对自然的向往是仁者的表现。
最后,诗人再次来到山边,眼前的美景让他感到心灵纯净,仿佛自己也成了山中的王者。虽然没有到达虎溪,但远远望见了鹫岭,仿佛与慈上人有了某种心灵的沟通。诗人想象慈上人会微笑着迎接他,而自己也感到安心,不再急于奔波,而是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山中的景色和对慈上人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疏离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敬仰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王安中
王安中(1075~1134) 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履道,号初寮。中山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年青时曾从师苏轼、晁说之。晁教以为学当谨初,故牓其室为初寮。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时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以谄事宦官梁师成、交结蔡攸获进,又附和宦官童贯、大臣王黼,赞成复燕山之议,出镇燕山府。后又任建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靖康初,被贬送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又内徙道州,复任左中大夫,不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