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居寓菁山以清宴名堂要余题先以诗见美因赋此酬之并似周伯阳
山阿久寂寞,堂虚岁亦陈。
自君此安处,焕焉复崇新。
令德贲泉石,流风播松筠。
列岩易常态,诸涧浣来尘。
猿鸟若释愧,云霞如返淳。
乃知景与物,所据实在人。
栖隐雅足称,况彼有良邻。
念余本同趣,琴酌恒许亲。
盻兹信清晏,题名谅为真。
谬书忽见取,来章诚可珍。
何以报淑贶,笃好行载申。
自君此安处,焕焉复崇新。
令德贲泉石,流风播松筠。
列岩易常态,诸涧浣来尘。
猿鸟若释愧,云霞如返淳。
乃知景与物,所据实在人。
栖隐雅足称,况彼有良邻。
念余本同趣,琴酌恒许亲。
盻兹信清晏,题名谅为真。
谬书忽见取,来章诚可珍。
何以报淑贶,笃好行载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张静居的酬答之作,赞美他隐居生活的清雅情趣和品德修养。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环境的变化(前10句):
诗中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张静居到来前后的变化。原本荒寂的山谷("山阿久寂寞")、陈旧的老屋("堂虚岁亦陈"),因为他的居住而焕然一新。他的高尚品德让泉水山石更显光彩("令德贲泉石"),他的风度使松竹更添风韵。连山岩都改变了常态,溪涧也洗去了尘埃,猿鸟不再羞怯,云霞回归纯净。这说明美好的环境其实取决于居住者的品格。
2. 隐居的乐趣(中间4句):
诗人称赞这种隐居生活本身就足够雅致,更何况还有志同道合的邻居(周伯阳)。这里透露出古代文人最向往的生活状态——既有清幽环境,又有知音相伴。
3. 友情的互动(最后6句):
诗人说自己和张静居志趣相投,经常一起弹琴饮酒。看到朋友把居所命名为"清宴堂"很贴切,当朋友请自己题字时,自己虽然觉得受之有愧("谬书忽见取"),但很珍视这份情谊。最后两句是客套话,表示要回报朋友的美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拟人化的自然景物(山岩、溪涧、猿鸟、云霞)来侧面烘托人物品格
- 展现了古代文人理想的生活图景:远离尘嚣、品德高尚、与自然和谐相处
- 体现了朋友间以诗会友的雅致交往方式
- 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却营造出空灵淡远的意境
诗中"乃知景与物,所据实在人"是点睛之笔,道出了"境由心生"的哲理——环境的美丑其实取决于人的心境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