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童子学修道,诵经求出家。手持贝多叶,心念优昙花。
得度北州近,随缘东路赊。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
钟岭更飞锡,炉峰期结跏。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
此去不堪别,彼行安可涯。殷勤结香火,来世上牛车。
得度北州近,随缘东路赊。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
钟岭更飞锡,炉峰期结跏。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
此去不堪别,彼行安可涯。殷勤结香火,来世上牛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小和尚虔诚求佛的历程,充满纯净的宗教情怀和动人的画面感。
开篇用"童子学修道"直接点明主角身份——一个正在学习佛法的小和尚。"手持贝多叶"(佛经)、"心念优昙花"(祥瑞之花)这两个细节特别生动,就像看见一个小孩子认真捧着经书,心里向往着佛法真谛的样子。
中间部分用"北州近""东路赊"这样的地理意象,表现修行之路的艰辛。小和尚"一身求清净"的单纯愿望,与需要"百毳纳袈裟"(缝制百块补丁的袈裟)的苦修形成对比,突显了修行不易却初心不改的精神。
"钟岭飞锡""炉峰结跏"这两个画面很美:在钟山挥动锡杖,在香炉峰盘腿打坐,把修行生活描绘得像山水画一样。而"深心大海水,广愿恒河沙"的比喻,把佛门弟子的博大胸怀说得通俗易懂——心愿像海一样深,善愿像恒河沙一样多。
结尾的告别场景最打动人心。诗人说这次分别让人不忍心,因为修行之路没有尽头。最后"来世上牛车"的愿望很朴实,用牛车比喻来世能继续同修佛法,比直接说"来世再见"更有佛家韵味。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了一部小和尚的修行纪录片,既有"手持经书"的特写镜头,又有"山水修行"的远景画面,最后定格在依依惜别的温情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修行者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