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天台山

常记游灵境,道人情不低。岩房容偃息,天路许相携。
霞散曙峰外,虹生凉瀑西。何当尘役了,重去听猿啼。

现代解析

这首诗《忆天台山》描绘了诗人对天台山美景的怀念,以及渴望摆脱世俗束缚、重返自然的愿望。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受到山水之乐与隐逸之趣。

首联“常记游灵境,道人情不低”开篇点题,诗人常常回忆起游览天台山这个灵秀之地的情景,并提到山中修道之人的情志高雅。这里的“灵境”不仅指风景优美,更暗示了山中的仙气与超脱尘世的氛围。

颔联“岩房容偃息,天路许相携”具体描写了山中的生活场景:岩石间的房舍可供休息,崎岖的山路却能与友人携手同行。这两句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简朴与温馨,也暗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颈联“霞散曙峰外,虹生凉瀑西”是诗中最具画面感的句子:朝霞在远处的山峰间消散,彩虹在清凉的瀑布旁升起。诗人用绚丽的色彩和动态的景物,勾勒出天台山清晨的壮丽景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何当尘役了,重去听猿啼”直抒胸臆: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世俗的劳碌,再去山中聆听猿猴的啼叫呢?这里的“尘役”象征现实生活的束缚,“听猿啼”则代表回归自然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强化了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以回忆开头,以期盼作结,中间穿插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写,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诗人没有使用生僻的典故或复杂的修辞,而是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将天台山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娓娓道来。尤其是“霞散”“虹生”等动态描写,让静态的山水有了生命力,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热爱。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既是一幅山水画卷,也是一首心灵之歌。它让读者看到天台山的美丽风光,更感受到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对自然的眷恋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依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