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修行者看破红尘、回归本真的心境。
前两句说观音菩萨的法门包容一切,真正的修行人穿上僧袍就不再为世俗欲望感到羞耻。这里用"襕衫"(僧衣)象征放下世俗身份。
中间四句通过两组自然景象的对比:昨夜山岭的猿啼与今晨溪边的鹤鸣,恶风停息与欲火熄灭,展现修行后内心的转变——从躁动不安到宁静淡泊。猿啼代表烦恼,鹤唳象征清净,说明修行让人摆脱欲望煎熬。
最后两句最精彩:修行者连珍贵的璎珞(象征外在荣誉)都懒得接受,一生只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冷湫湫"这个口语化的词,生动传达出那种不慕繁华、甘于清冷的洒脱态度。
全诗妙在用"猿啼变鹤唳"、"欲火变凉风"这样形象的对比,把抽象的修行境界写得可见可感。最后那个"冷湫湫"的生活状态,看似平淡却充满智慧,让人看到真正的修行不是苦行,而是找到内心自在的快乐。
释道川
释道川,号实际,姑苏玉峰(今江苏昆山)人。俗名狄三,初依东齐(《五灯会元》卷一二作斋)谦首座习法,改名道川。高宗建炎初圆顶。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郑乔年漕淮西,迎之于无为军冶父寺开法。卷南岳下十五世,净因继成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