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浣溪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愁绪万千的女子形象,通过她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展现了深沉的相思之苦。
上片(前三句)像一组电影特写镜头: - 第一句写女子紧锁的眉头,像精心描画的黛眉因忧愁而扭曲,连皱眉的样子都带着苦涩的深情。 - 第二句用晚霞的绚烂比喻女子生气时的动人姿态,说霞光般的红晕映着白玉般的肌肤,连嗔怒都显得格外迷人。 - 第三句写她低头轻嗅花蕊的无奈,花香更勾起春愁,一个"柰何春"(奈何这春光)道尽无力排遣的惆怅。
下片(后三句)转入内心独白: - "回文"是用典故(前秦苏蕙织锦作回文诗寄丈夫),说即使像古代才女那样织出回文诗,怕对方也看不懂自己的心意。 - "离字"既指分离的文字,也暗含"离"字本身的结构(繁体"離"含"隹"部,像鸟分离),写分离的每个字都让人心碎。 - 最后发出痛彻心扉的感叹:多年以后,连画中人都比我幸福——因为画中人至少能被永远珍藏,而现实中的我却连这点慰藉都没有。
全词妙在: 1. 用"横愁""宜嗔""柰何"等矛盾修辞,展现女子纠结的美 2. 把抽象情感具象化(愁绪变成可"横"的眉,相思变成可"织"的锦) 3. 结尾用"卷中人"(画中人)与现实对比,形成时空错位的震撼感
就像看到一位古代女子在春日黄昏,对着画像自怜自叹。她每一个细微表情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让读者既觉得唯美动人,又为这份无果的深情揪心。
许有壬
许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学家。字可用,彰(zhang)德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授同知辽州事。后来官中书左司员外郎时,京城外发生饥荒,他从"民,本也"的思想出发,主张放赈(chen 四声)救济。河南农民军起,他建议备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贤大学士,不久改枢密副使,又拜中书左丞。他看到元朝将士贪掠人口玉帛而无斗志,就主张对起义农民实行招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