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阔景色和深沉的历史感慨,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写登高所见:站在北城高处的山冈上,视野豁然开朗,可以望见远处多个州郡的轮廓。这里用"青冥"(蓝天)形容视野的开阔,让人感受到天地壮美。
中间四句通过地理和历史展开联想:南边是京口(今镇江)方向的山峦,东边是奔流向海的蜀江(长江)。后两句转入历史回忆——曾经繁华的后土庙(扬州著名寺庙)如今花香消散如梦境,雷塘(隋炀帝葬地)被烟雾笼罩,连草都带着哀愁。这里用"花如梦""草亦愁"的拟人手法,暗示历史兴衰的无常。
最后两句回到眼前实景:只有淮河泗水依然如故,年复一年拍打着瓜洲渡口。以永恒的流水反衬人世变迁,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瓜洲作为长江渡口,见证了无数历史故事,更添深沉韵味。
全诗就像一幅历史画卷:由远及近的空间转换中,交织着对山河永恒的赞叹和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在壮阔风景里暗藏一丝惆怅,容易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的共鸣。
鲍寿孙
宋代官吏,字子寿,号云松,歙县(今属安徽)人。度宗咸淳三年(1267)领江东乡荐,时年十八。元至元、贞元间为宝庆州学教授。事见《桐江集》卷一《鲍子寿诗集序》、《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略》。今录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