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词 其四

影堂重过不胜情,无语低头一径行。
只当个人远病在,若闻来客恐心惊。
诗篇狼籍收难尽,画稿丛残半未成。
检点巾箱旧钿盒,玉环知否有来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再次走进逝者的灵堂时,那种无法言说的悲痛和思念。诗人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失去亲人后那种恍惚的、自欺欺人的心理状态。

前两句写诗人默默低头走进灵堂,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种"不说话"比任何哭喊都更有力量,说明悲伤已经沉重到无法用语言表达。

中间四句特别打动人心:诗人像对待活人一样小心翼翼,生怕脚步声惊动"正在养病"的逝者;翻看逝者留下的未完成诗稿和画作,那种遗憾和惋惜扑面而来。这里用"狼藉"和"半未成"这样的词,既写实又写情,让我们看到生命突然中断的残酷。

最后两句最催泪:诗人翻出逝者生前用过的首饰盒,忍不住幻想"来生"能否再见。这个细节特别真实——我们失去至亲时,都会不自觉地抚摸他们留下的物品,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

整首诗没有用任何夸张的修辞,就像在讲一个普通人的日常举动,但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叙述,反而让失去亲人的痛楚显得格外真实。诗人用"假装逝者还在"的心理,用"未完成的作品",用"旧首饰盒"这些具体物件,把抽象的思念写得有温度、可触摸。这种"于细微处见深情"的写法,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