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西上曲·丁亥七月十三日余远游西溟,舟发杨椒坪,谢梧山、居古泉、黄绮云、黄日坡、杨湘舲、胡敬之、曾式如、杨崙西、伍意庄、居秋海送至珠江,率赋留别。仓皇行色,不复按谱求工也

江亭酒醒,听西风一笛,离愁吹起。
已拚乡心抛撇去,禁得桥阑重倚。
戴笠前盟,诛茅后约,洒尽平生泪。
丝丝疏柳,向人还更憔悴。
早分万里关山,吴箫燕筑,萍梗看身世。
何况西溟风雪路,多恐敝裘难理。
潮打裘来,海浮天去,归梦知何际。
苍茫云水,挂帆吾又行矣。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即将远行时与朋友分别的场景,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前路的迷茫。

上片开头用"酒醒听西风"的画面感,直接带出离别的凄凉氛围。作者说已经下定决心要抛下思乡之情远行,却还是忍不住在桥栏边徘徊。这里"戴笠前盟,诛茅后约"用了两个典故,暗指与朋友们的约定和情谊,想到这些不禁泪流满面。连岸边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憔悴,其实是借柳树写自己离别时的不舍。

下片写对未来的担忧。作者说自己就像浮萍一样漂泊无定,更何况要去的是遥远的西北边塞(西溟),担心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了风雪。"潮打裘来,海浮天去"用夸张的手法,写海浪仿佛要打湿衣服,海天相接的辽阔,暗示前路艰险。最后"苍茫云水,挂帆行矣"以一个决绝的远行画面作结,看似洒脱,实则饱含无奈。

全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复杂的离别情绪:既有"男儿志在四方"的决绝,又有对故土朋友的眷恋;既向往远行,又担忧前路。作者用"疏柳"、"西风"、"云水"等意象,把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远行者矛盾的心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