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三五肇人极,圣道何巍巍。
夏殷逮成周,文风渐弘开。
吕政绝天纪,残苛恣雄猜。
万姓坐涂炭,六籍成寒灰。
自谓世无敌,沙丘忽崩摧。
阿房乐未央,长城空怨堆。
人文至今存,狂秦安在哉?千古骊山下,秽德衔余哀。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历史兴衰为主题,用对比手法展现了文明传承与暴政覆灭的深刻道理。

前四句描绘中华文明的曙光:三皇五帝时代奠定人道准则,夏商周三代逐渐发展出灿烂文化。"巍巍"形容圣道崇高,"弘开"展现文化蓬勃发展的景象。

中间八句集中批判秦始皇的暴政:他破坏天道(焚烧诗书)、奴役百姓(修长城阿房宫)、狂妄自大,但最终暴毙沙丘。诗人用"涂炭""寒灰"等强烈意象,凸显百姓苦难;"乐未央"与"空怨堆"形成讽刺对比,揭露暴政的虚妄。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六经传承至今),而暴秦早已湮灭。骊山陵墓只能埋葬秦始皇的恶名,"秽德衔余哀"暗示暴君终将被历史唾弃。

全诗通过文明与暴政的强烈对比,传递出"仁政长存,暴政必亡"的朴素真理。语言凝练有力,历史场景的跳跃式呈现增强了批判力度,结尾的反问更发人深省。

朱高煦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