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韩蕲王翠微亭题名拓本①(丙子)

国乱无是非,诛夷到忠謇。
当年风波狱,岳死韩则免。
池州翠微亭,永隔大小眼。
马蹄趁明月,胜地难再践⑴。
韩王念之痛,隔岁泪犹泫。
筑亭近灵鹫,仍榜翠微扁⑵。
忧时兼叹逝,题记语殊简。
诡称待游息,意深嗟世浅。
磨厓彦直笔,佳儿异豚犬。
六龄工擘窠,九重器瑚琏⑶。
传家眉山法,典重非熟软。
至今潭国书,旧宫宝残茧⑷。
战瘢馀四指,柔翰无由展。
岂类刘安成,捉刀恃姝娈⑸。
危时念蹲虎,宿将谁跨蹇。
填胸南渡哀,逝将剔碑藓。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韩蕲王)的故事,抒发了对忠臣遭迫害的愤慨和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感慨。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1. 忠臣的悲剧(前8句) 用岳飞冤死(风波狱)和韩世忠侥幸免死的对比,揭露南宋朝廷的昏聩——国家动乱时黑白颠倒,连忠臣("忠謇")都遭杀戮。韩世忠在池州建的翠微亭,成为他与岳飞("大小眼"指二人)永别的见证,当年策马赏月的胜景再难重现。

2. 纪念与隐痛(中间8句) 写韩世忠用"翠微亭"纪念岳飞,表面说是供游玩休息("诡称待游息"),实则是用隐晦方式表达对时局的忧愤。他的儿子韩彦直在崖壁题字,书法承袭苏轼(眉山)风格,刚劲有力,暗示忠良家风未绝。

3. 英雄的困境(再8句) 通过细节描写凸显悲壮:韩世忠因战伤只剩四指,连毛笔都握不住,更别说像刘安成(影射奸臣)那样靠美色逢迎。老将如蹲伏的老虎无人起用,折射南宋朝廷的腐朽。

4. 历史的回响(末4句) 诗人抚摸碑刻上的苔藓,胸中翻涌着对南宋偏安的痛惜。结尾"剔碑藓"的动作,象征着后人试图擦亮被掩盖的历史真相。全诗以苍凉的笔调,完成对忠勇精神的致敬和对时代悲剧的反思。

艺术魅力: - 用"马蹄趁明月"等画面感语言,将历史场景生动呈现 - "蹲虎""跨蹇"等比喻,形象表现英雄落魄的悲愤 - 通过拓本、题字等实物细节,让历史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 明写韩世忠,暗讽朝廷,双重情感交织

核心精神: 通过一块石碑拓片,揭示忠良被戕害的千古之痛,同时歌颂了那些在黑暗中坚守道义的力量。诗人借古喻今,提醒世人:历史的苔藓之下,永远藏着值得铭记的勇气与良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