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登清风亭

竹屋风乱鸣,青灯黯无色。
城头鼓忽沈,户外雪盈尺。
曳革来幽亭,亭空浩虚白。
了了见千峰,森森动孤魄。
林辉辨枝条,竹重失萧摵。
自来顿袖吟,谁寻独行迹。
何处无雪看,清境此难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大雪天登高望远的孤独体验,充满清冷寂静的意境美。

开篇用"竹屋风乱鸣"和"青灯黯无色"两个画面,立刻营造出风雪交加的夜晚氛围。风吹得竹屋嘎吱作响,油灯在风中忽明忽暗,这种视听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城头鼓忽沈"暗示夜深人静,而"户外雪盈尺"则点明雪势之大。诗人踩着厚厚的积雪来到空亭,眼前突然展开"浩虚白"的雪景,这个转折很有画面感,就像突然推开一扇门看到全新世界。

最精彩的是对雪景的描写:"了了见千峰"写远山轮廓分明,"森森动孤魄"表现雪夜山影的森然可畏;"林辉辨枝条"说雪光映照下能看清树枝,"竹重失萧摵"则形容积雪压弯了竹枝。这些细节观察入微,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带着心理感受。

结尾的感悟很耐人寻味:诗人说虽然到处都能看雪,但此刻在空亭中体会到的清幽意境却独一无二。这其实是在说,同样的风景,不同的心境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独自踏雪寻幽的孤独感,反而成就了最珍贵的审美体验。

全诗就像一组雪夜镜头,从风声灯影的近景,拉到千峰积雪的远景,最后定格在诗人独坐空亭的剪影上。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细节,把孤独清高的文人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