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连绵阴雨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前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久雨成灾:农民们还没收获粮食(万箱未获),就遭遇连绵不断的雨水(积雨不翅三日霖)。就像眼睛刚见阳光又被遮蔽(如将翳处日忽露),天气看似要放晴却马上转阴(似欲霁间云复深)。这里用"眼睛见光又被遮"的日常体验,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阴晴不定的烦闷。
后四句转向现实忧虑:边境战报飞快传来(况当边报置邮速),可谁能理解老书生忧国忧民的心(讵识老儒忧世心)?读完朋友的诗只能长叹三声(读君诗罢三太息),默默无言地走在山涧旁(嘿不晤语行涧阴)。诗人将个人苦闷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最后那个孤独行走的身影,特别能引发共鸣。
全诗妙在把天气变化、农事收成、国家安危和个人心境自然融合,用"眼睛见光被遮"这样接地气的比喻,让沉重主题变得可感可知。特别是结尾的沉默独行,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无力又无法释怀的忧思。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