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二十馀日,身在田畴,宜有所慕,乃蓑笠耰锄间不类农家气味,殊足慨也;因作杂诗 其一
鹿场乃蕃窟,化为良田畴。
稻苗似书带,润泽如膏油。
无烦理荒秽,苗盛众草囚。
人力解胼胝,百金买驯牛。
鹅鸭有新喜,豝豵非远忧(山猪每害禾稼,不及平野)。
早禾当夏刈,晚田及冬收。
况有甘蔗林,青青满中丘。
可以安作息,失德于乾糇。
摽心对充耳,觏闵夫何尤。
稻苗似书带,润泽如膏油。
无烦理荒秽,苗盛众草囚。
人力解胼胝,百金买驯牛。
鹅鸭有新喜,豝豵非远忧(山猪每害禾稼,不及平野)。
早禾当夏刈,晚田及冬收。
况有甘蔗林,青青满中丘。
可以安作息,失德于乾糇。
摽心对充耳,觏闵夫何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从荒芜到繁荣的田园景象,同时暗含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前八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农田的变化:原本野鹿出没的荒地变成了肥沃良田,稻苗像书带一样整齐,土地油润发亮。农民不用辛苦除草("理荒秽"),因为稻苗长势旺盛自然压制了杂草。他们也不用再双手长满老茧("胼胝"),而是花钱买温顺的耕牛来干活。
中间六句继续描写富足的农事:鹅鸭成群,野猪("豝豵")也不来破坏庄稼。夏天收早稻,冬天收晚稻,还有成片的甘蔗林郁郁葱葱。这样的生活本该让人安心劳作("安作息")。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点出主旨:即使物质丰足("乾糇"指干粮,这里代表粮食充足),人若失去德行("失德"),面对别人的苦难("充耳"原指塞住耳朵不听,这里指他人的苦难)装作没看见,那么遭遇不幸("觏闵")又能怪谁呢?
全诗用大部分篇幅描绘田园美景,最后突然转向道德反思,形成强烈对比。诗人想说的是:丰衣足食固然重要,但若因此变得冷漠自私,才是真正的悲哀。就像今天我们常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富裕了,精神修养更要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