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盱眙至金陵道中作 其三
江流何呼汹,浮梁朵动摇。
解装古棠邑,落日上轻舠。
水痕涨初落,木杪悬菱菱。
鬖髿紫须垂,乃长枯杨腰。
十室九空壁,野风吹屋茅。
目击实可惨,况闻千里遥。
明月照溶㵝,瓜山浮一瓢。
荧荧苇间火,疑有惊魂嗥。
此乡称膏腴,天吴偶肆骄。
哀鸿盍归来,春麦亟荷锹。
回首望吾乡,五坝频增高。
嗟哉滨淮田,岁岁沈波涛。
解装古棠邑,落日上轻舠。
水痕涨初落,木杪悬菱菱。
鬖髿紫须垂,乃长枯杨腰。
十室九空壁,野风吹屋茅。
目击实可惨,况闻千里遥。
明月照溶㵝,瓜山浮一瓢。
荧荧苇间火,疑有惊魂嗥。
此乡称膏腴,天吴偶肆骄。
哀鸿盍归来,春麦亟荷锹。
回首望吾乡,五坝频增高。
嗟哉滨淮田,岁岁沈波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盱眙到金陵的旅途中所见所感。下面我来用简单的话解释一下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诗人描述了江水汹涌,桥梁摇摆的景象,给人一种波涛汹涌的感觉。这就像是我们在夏天的时候,看到波涛滚滚的大海,感到既壮观又有些害怕。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解下装备,来到了古棠邑。落日映照着轻便的小船,这里的画面很美,就像我们傍晚时分,看到夕阳余晖下的景色,心情也会变得很愉快。
但是,随着诗的深入,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水痕初落,树木上的菱菱,这里可能指的是水退后留下的痕迹,以及树梢上悬挂的菱角,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诗人接着描写了长着紫色胡须的老人,他的头发蓬乱,像枯杨树一样干瘦。这里可能是在描绘一个贫困的老人,让人感到心酸。
诗中还提到了许多房屋倒塌,野风吹得茅草摇曳,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这里的景象就像是我们看到的一些偏远的乡村,人们生活困苦,让人感叹。
诗人目睹这一切,心情沉重,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诗人描绘了明月照耀下的溶㵝,瓜山上的一个瓢,以及苇丛中的微光,让人感觉神秘莫测。
诗人感叹这个乡土地肥沃,但天吴(传说中的水神)却随意发怒,造成了灾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最后,诗人希望哀鸿归来,春天种麦,收割。他回首望向家乡,发现五座水坝不断增高,意味着防洪措施在加强。然而,他也感叹滨淮的田地,每年都被波涛淹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无奈。诗中既有美丽的景色,也有凄凉的景象,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