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一位叫高都御史的官员被派去管理南方粮食储备的故事。诗人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清廉官员的期待。
前四句点明背景:南京作为留都(明朝的陪都)是国家的根基,粮食储备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依靠像高御史这样的大臣来管理。但现实情况很糟糕——东南地区的老百姓已经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各地又接连遭受天灾(饥荒不断)。
中间四句是转折:皇帝想广施救济(圣皇思博济),所以派出了高御史这样有才干的官员(君子抱经纶)。这里"经纶"比喻治国才能,就像整理乱丝一样需要耐心和技巧。
最后两句用典故表达担忧:诗人感叹像阳城(唐朝著名清官)这样踏实肯干的官员太少了,担心高御史空有一片爱民之心(抚字仁),却难以改变现状。"抚字"指像父母照顾孩子那样爱护百姓。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饥馑荐臻"这样通俗的成语描写天灾,让读者感受到紧迫感
2. 把治国比作"整理乱丝",形象易懂
3. 结尾用阳城的典故,既赞美高御史,又暗含对官场风气的批评
4. "空劳"二字透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奈的清醒认知
这首诗就像一封写给官员的劝诫信,既肯定他的能力,又提醒他民生多艰,希望他能真正为百姓做实事。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