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堂会陈龙图
余尝爱此君,中虚外有节。
手植数年间,万戟竞森列。
为堂于其中,一境遂清绝。
虽归临本邦,事岂免羁绁。
不得时相亲,固负好风月。
方将乞残骸,就第养衰拙。
孤怀造昆阆,直气卷金铁。
终日对婵娟,卒岁伴高洁。
春来忘芳非,夏至失炎热。
秋深凌严霜,冬暮映积雪。
居无一不宜,啸傲远尘媟。
兹乐期谁同,实系长者辙。
相从挹天真,共话到禅悦。
簪箨豸冠耸,拉笋犀株折。
乘醉卧疏影,敲玉应仙阙。
此志吁未遂,对酒勿轻别。
手植数年间,万戟竞森列。
为堂于其中,一境遂清绝。
虽归临本邦,事岂免羁绁。
不得时相亲,固负好风月。
方将乞残骸,就第养衰拙。
孤怀造昆阆,直气卷金铁。
终日对婵娟,卒岁伴高洁。
春来忘芳非,夏至失炎热。
秋深凌严霜,冬暮映积雪。
居无一不宜,啸傲远尘媟。
兹乐期谁同,实系长者辙。
相从挹天真,共话到禅悦。
簪箨豸冠耸,拉笋犀株折。
乘醉卧疏影,敲玉应仙阙。
此志吁未遂,对酒勿轻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雅士在竹林中建造"虚心堂"的生活理想,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羁绊的厌倦。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写诗人爱竹的原因——竹子中空(象征谦虚)外有节(象征气节),亲手栽种的竹林几年后已蔚然成林。在竹林中建堂,营造出清幽绝俗的环境。
2. 中间部分用四季变化来写竹子的品格:春天不争芳艳,夏天带来清凉,秋天不惧寒霜,冬天映衬白雪。这种"居无一不宜"的特性,正是诗人向往的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3. 最后写诗人想邀请志同道合的长者(陈龙图)来共享这份雅趣:在竹荫下品茶论道,醉酒卧竹,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但现实是这种理想难以实现,只能借酒消愁。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竹子比喻理想人格:谦虚(中虚)、有骨气(有节)、不畏艰难(凌霜映雪)
- 通过四季变化展现竹子永恒的美德
- 对比理想中的清雅生活和现实的无奈
- 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让读者仿佛置身竹林
核心思想是:在纷扰的现实中,保持如竹般高洁的品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虽然这种理想生活难以完全实现,但仍是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