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道中有怀献王
嬴氏乱天纪,酷虐难具陈。苦欲愚黔首,《诗》《书》遭坑焚。
群籍付烈焰,六艺已灰尘。孤危念吾道,一发引千钧。
汉祖起丰沛,马上除暴秦。未暇求遗书,绛、灌祇武人。
迁延及六、景,此事遂因循。虽除挟书律,大义惜未伸。
卓哉河间王,所好匪世珍。日华启高馆,文采照河滨。
雅乐献天子,儒术被厥身。茫茫寻坠绪,独悲古籍湮。
千金购善本,传写留其真。因之得书多,在汉无等伦。
《周官》《毛公诗》,响绝忽复闻。《春秋》《左氏传》,一一皆古文。
聚残补其缺,说记本先民。煌煌前圣典,呵护信有神。
譬犹长夜暗,杲日出大昕。祖龙虽已厄,于今辉千春。
朅来历旧邦,遗躅尚未沦。停骖访耆老,经完道亦振。
陋彼《淮南子》,八公徒纷纭。箧中《鸿宝》书,荒唐何足论。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如何努力恢复古代文化的故事。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暴政毁文化:开头说秦始皇(嬴氏)搞焚书坑儒,把《诗经》《尚书》等经典都烧了,就像要把老百姓变傻一样。文化传承就像一根头发吊着千斤重担,差点断了。
2. 汉初没文化:汉高祖刘邦虽然推翻秦朝,但他和手下将军(绛侯周勃、灌婴)都是大老粗,没空管文化复兴。直到汉文帝、景帝时期,虽然取消了"禁书令",但文化还是没恢复好。
3. 献王救文化:这时河间献王刘德出场了!他建图书馆(日华馆),自掏腰包买古书,亲自整理校对。像《周礼》《毛诗》《左传》这些失传的经典,都被他找回来了,就像黑夜突然出太阳一样照亮文化。
4. 对比显伟大:诗人特意拿淮南王刘安对比,说他的《淮南子》和炼丹术(鸿宝书)都是花里胡哨没用的东西,远不如献王踏实做学问。
5. 实地寻访:诗人路过河间时,发现当地老人还记得献王的功绩,那些修复的经典至今还在传承文化。
核心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比秦始皇毁书、汉初不重视文化、淮南王搞玄学,突出河间献王脚踏实地的文化抢救工作。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有人耐得住寂寞去做整理保护,而不是搞噱头。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那些古籍,真要感谢这样的文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