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夜望云月偶书此数语
黑云状如兽,片月来点睛。虽云巧相合,望去如画成。
少焉月相左,云亦枝叶生。流光本无碍,空际惟孤明。
我妄当在目,因目咸可名。正恐所见浊,兼虑淆太清。
难将须臾影,试语终身盲。夜深月犹落,云敛天更晴。
此景已陈迹,戏论谁当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观察云月的生动场景,并融入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开头四句像放电影一样:黑云像野兽的轮廓,突然一片月光像点睛之笔落在云上,巧妙的组合就像一幅画。这里用"点睛"这个成语的典故,把月光比作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
接着四句画面开始变化:月亮慢慢偏移,云朵像树枝般舒展。诗人感叹月光本无阻碍,但此刻天空只剩月亮孤独发光。这里用云月的变化暗喻世事无常。
中间六句转入思考:诗人说我们看到的景象都是主观的,担心自己眼光浑浊,看不清世界的本质。就像很难用短暂的影像,向盲人描述光明是什么。这里用"终身盲"比喻认知的局限。
最后四句回到现实:夜深月落,云散天晴。刚才的美景已成过去,这些感悟又有谁能评说呢?结尾的"戏论"二字带着几分洒脱,暗示人生感悟本就难以言传。
全诗妙在把自然观察写成哲理小品:云月的变化就像人生的际遇,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相。诗人用通俗的比喻(如兽、点睛、枝叶),把深刻的认知困惑写得生动可感。最后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一种对生命体验的豁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