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世

莫涎他人田,莫觊他人屋。
涎田为种获,觊屋图栖宿。
人生如寄耳,修短安可卜;
一物将不去,底事空劳碌?
况夺人所宝,内外咸怨讟。
或云田屋在,堪作儿孙福;
岂知机心萌,已中鬼神镞。
纵使营置多,终当破败速。
但看已前人,后车勿再覆!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别总盯着别人家的东西,贪心没好下场。

逐句解析:

1. “莫涎他人田,莫觊他人屋” 开篇就直说:别眼红别人的田地,别惦记别人的房子。简单粗暴,点明主题。

2. “涎田为种获,觊屋图栖宿” 解释为什么有人会眼红——田能种粮食,房子能住人,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3. “人生如寄耳,修短安可卜” 人生短暂,像临时住店一样,活多久谁说得准?暗示贪这些东西没意义。

4. “一物将不去,底事空劳碌” 死的时候啥都带不走,瞎忙活啥呢?这话现在也常用,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意思。

5. “况夺人所宝,内外咸怨讟” 抢人宝贝(田屋),会招来里里外外的怨恨。现实中为争房产反目成仇的例子太多了。

6. “或云田屋在,堪作儿孙福” 有人狡辩:我抢来是为子孙造福!作者马上打脸——

7. “岂知机心萌,已中鬼神镞” 动歪心思的那一刻,就已经遭报应了。“鬼神镞”可以理解为因果报应。

8. “纵使营置多,终当破败速” 就算暂时抢到很多,迟早败光。参考那些靠不法手段暴富后家破人亡的案例。

9. “但看已前人,后车勿再覆” 看看前人的惨痛教训,别重蹈覆辙!这句话现在还能用在各种警示场合。

核心思想: 用抢田占屋的例子,讽刺所有不择手段谋利的行为。诗人说: - 贪来的东西留不住,反而招祸 - 别拿“为子孙好”当借口,坏心思本身就有恶果 - 历史教训摆在那儿,别犯傻

现代启示: 这首诗就像今天的反诈骗宣传,只不过换成古代场景。它提醒我们: 1. 合法踏实地生活,别总想走捷径 2. “为家人好”不能成为做坏事的理由 3. 多看看前人踩过的坑,避免重复犯错

全诗用农民最熟悉的田、屋作比喻,让老百姓一听就懂,比单纯说教“做人要善良”更有说服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