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读书人离家远行、进京谋生的复杂心情,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生活压力下的愧疚。
开头两句"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很生动:主人公背着简单的行李和诗书,检查时开心得快要发狂。这说明他是个爱读书的人,把诗书看得很重要。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写旅途见闻:先描绘南方水路的风光("帆影波痕淮浦月"),再写北方陆路的景象("马蹄草色蓟门霜")。通过"淮浦月"和"蓟门霜"的对比,既交代了行程路线,也暗示了气候的变化。
"故人共赠纯仁麦,荆妇同持陆贾装"这两句用了典故:朋友像范纯仁送麦子那样资助他,妻子像帮陆贾准备行装一样为他打理。说明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得到了亲友的支持。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主人公在京城生活不易,反而让父母为自己操心("食指累高堂")。"自愧"二字道出了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愧疚,这种既要追求理想又担心连累家人的矛盾心理,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能感同身受。
全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但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行李、诗书、送行)和真挚的情感,生动展现了一个普通读书人离家奋斗时的复杂心境。特别是最后对父母的愧疚,让这首诗在励志之外更添温情,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