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筑城过西湖述怀二首(乙亥八月)
人间秋色易萧条,湖上风光更寂寥。
龙井阴时应有剑,凤台空后不闻箫。
修眉愁澹初三月,画舫歌残第六桥。
坐看两峰千古并,蓬莱几见海尘漂?人民城郭是耶非,几
度徘徊有所思。
雷火已焚杨琏塔,劫灰又见汉家池。
岳王墓下石如马,伍相祠前云若旗。
物色由来关气象,尽抛金甲定何时。
龙井阴时应有剑,凤台空后不闻箫。
修眉愁澹初三月,画舫歌残第六桥。
坐看两峰千古并,蓬莱几见海尘漂?人民城郭是耶非,几
度徘徊有所思。
雷火已焚杨琏塔,劫灰又见汉家池。
岳王墓下石如马,伍相祠前云若旗。
物色由来关气象,尽抛金甲定何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西湖的景色,但重点不在美景,而是借景抒发历史沧桑和家国情怀。
第一首: 开头说人间秋色容易萧条,西湖风光也显得寂寥,用秋天象征衰败。接着用"龙井有剑""凤台无箫"的典故,暗指曾经的英雄气概和繁华盛景都已消失。然后写初三月亮像愁眉,桥边歌声残存,突出凄凉感。最后望着两座山峰,感慨蓬莱仙境也难逃时间冲刷,暗示朝代更替的无奈。
第二首: 直接思考"这到底还是不是当年的城池",表现对物是人非的困惑。提到雷火烧毁的佛塔、劫后余生的池塘,用具体历史事件(元朝杨琏真迦佛塔被烧、汉朝昆明池遗址)表达战乱破坏。再写岳飞墓前的石马、伍子胥祠前的云旗,通过英雄遗迹强调爱国精神。最后感叹景色总能反映时代气象,但不知战乱何时结束,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全诗特点: 1. 用西湖秋景做背景,每个景物都暗含历史典故 2. 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3. 结尾的"抛金甲"(放下武器)是点睛之笔,传递反战思想 4. 把个人愁绪上升到家国情怀,比普通悲秋诗更有深度
这些历史典故今天看来可能陌生,但诗人对战争创伤的描写、对和平的向往,依然能引发现代人共鸣。就像我们看圆明园遗址时的复杂心情,古今相通。
易恒
字久成,庐陵人。徙家昆山洪武中应荐至京以老罢归有陶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