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生活的温馨画面,展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和重视礼义的传统。
前两句写景: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两岸青山连绵,远处传来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这里的"弦歌"指读书声,"亹亹"形容声音连续不断,让人感受到乡村宁静祥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后两句写人:村里的长辈们听说有客人来,都穿戴整齐出来迎接。诗人感叹说,这地方不愧是讲究礼仪的泾川之乡啊!"争冠带"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表现出乡亲们对客人的尊重,也反映了当地重视礼仪的传统。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通过山水、学堂、父老这些典型元素,勾勒出一个民风淳朴、重视教育的理想乡村图景。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这种淳朴民风和礼义传统的赞赏之情。
罗巩
罗巩,乐平(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清乾隆《江西通志》卷五○)。历泾县尉(清嘉庆《泾县志》卷一三),知昆山县(明嘉靖《昆山县志》卷五)。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主管官告院,六年,为监察御史。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