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湘江
烈风动原野,花柳奄离披。
天吴增愤怒,荡潏无宁期。
匈匈黄帽郎,怦怦心伤悲。
轻舟欲宵遁,远此湘之湄。
津隘禁令严,去去怀惊疑。
饷馈亦良苦,军士惄调饥。
于以赋祈父,忧恤悔何追。
于以歌鸿雁,嗷嗷水中坻。
天吴增愤怒,荡潏无宁期。
匈匈黄帽郎,怦怦心伤悲。
轻舟欲宵遁,远此湘之湄。
津隘禁令严,去去怀惊疑。
饷馈亦良苦,军士惄调饥。
于以赋祈父,忧恤悔何追。
于以歌鸿雁,嗷嗷水中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湘江边景象,充满了紧张和悲凉的情绪。
开头四句用狂风、凋零的花柳、汹涌的江水,营造出压抑不安的氛围。这里的"天吴"指水神,暗示自然力量在发怒,江水翻腾不息。
中间部分写黄帽船夫(可能是士兵或劳工)内心惶恐悲伤,想趁夜驾小船逃离,但又担心渡口关卡检查严格。他们缺衣少食,忍饥挨饿,处境艰难。
最后四句借用《诗经》典故:"祈父"是周朝掌管军事的官,这里表达对上级的埋怨;"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水中坻"指江中小洲,展现百姓像哀鸣的鸿雁般无家可归。
全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遭遇的结合,反映了战乱或苛政下民不聊生的现实。作者没有直接批判,而是用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普通人的苦难,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更有力量。诗中"匈匈"(喧闹)、"怦怦"(心跳)等叠词,以及鸿雁哀鸣的比喻,都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