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崇真道院望兴济废城

津亭失旧岸,帆暮客心悲。停桡逐萧散,行行趋荻湄。

坰旷杳无际,古院临黄陂。蹇裳拭危碣,文珉惊须眉。

鼎建自孝庙,慈宫馨祝釐。金碧零瓦砾,钟鼓犹威仪。

左掖连故城,民去官师移。戍楼啸饥鼠,郊坛屯暮鸱。

离离数残堞,落日横深泥。出郭遘村叟,讯知此孑遗。

廿载惨兵革,饥馑频因之。百里绝鸡犬,桑麻何所施。

迩复苦征役,昏旦艰一炊。将欲弃茅屋,安望升平时。

余闻村叟言,涕泫不自持。长揖慰村叟,试待陈□□。

归报江南客,慎作江南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荒凉破败的古代城镇景象,通过一位旅人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战争和苦难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开篇写旅人傍晚停船靠岸,看到渡口已经失去旧貌,心情沉重。他漫步走向芦苇丛生的水边,眼前是空旷无边的荒野,只有一座古老的道院矗立在黄土坡上。诗人擦拭道院的石碑,发现这是明朝孝宗时期为太后祈福修建的,如今金碧辉煌的殿宇只剩碎瓦残砖,但钟鼓等礼器还保持着威严的仪态。

左边连着废弃的旧城,百姓逃离,官员撤离。城楼上只有饥饿的老鼠在叫,祭坛上聚集着黄昏的猫头鹰。残缺的城墙在落日余晖中显得格外凄凉。诗人遇到一位老农,听他诉说二十年来战乱不断,饥荒频发,方圆百里连鸡犬都绝迹了,更别提种桑麻了。最近又要服劳役,百姓连一天两顿饭都吃不上,都想弃家逃亡,哪还敢盼望太平日子。

诗人听完老农的话,忍不住流泪。他安慰老农,表示要把这些情况向上反映。最后他决定回去告诉江南的朋友们:写江南诗词时要谨慎,不要只写江南的美好,也要知道百姓正在遭受的苦难。

全诗通过具体场景和人物对话,真实记录了战乱年代民不聊生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诗中"落日横深泥"、"戍楼啸饥鼠"等意象生动传神,老农的诉说更是字字血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最后诗人"慎作江南词"的提醒,体现了一个文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许楚

(约1605—约1676)明末清初安徽歙人,字芳城,号旅亭,又号青岩先生。明末诸生。清初因明裔朱由称王案被株连入狱,旋得释。隐黄山以终。工诗文。晚失明,著述未尝或辍。有《青岩文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