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即事

平沙日日望霓旌,谁道终军浪请缨。
已见六龙驱虏骑,肯容孤犬吠尧声。
鹤归城上猿啼急,鸭绿江边雁影横。
万里波臣伤白发,最怜枯骨葬长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辽阳战场的悲壮景象,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战争带来的伤痛。

开头两句写将士们日日期待援军("霓旌"指军旗),但像终军这样的年轻将领主动请战却被认为轻率。这里用"浪请缨"暗指朝廷不重视年轻人的热血。

中间四句用强烈对比展现战场态势:皇帝("六龙"象征天子)已派大军驱逐敌人,岂容敌寇("孤犬")嚣张挑衅?随后笔锋一转,用"鹤归""猿啼""雁影"三个自然意象渲染战场的荒凉,暗示战争对环境的破坏。

最后两句最揪心:远征的将士("波臣"指水边作战的士兵)徒增白发,而更多人早已化为长城边的枯骨。这里"葬长城"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借长城象征保家卫国的牺牲精神。

全诗通过战场实景与自然意象的交织,既展现了将士的英勇,又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特别是结尾对"枯骨"的痛惜,超越了单纯歌颂战争,体现出对普通士兵命运的人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