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

上得马鞍岭,奇峰应接频。
遥看孤绝处,分现普陀身。
纳月瓶泉冷,娇春柳黛新。
却疑吴道子,貌出此岩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马鞍岭后看到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首联"上得马鞍岭,奇峰应接频"写登山时的视觉体验:登上马鞍岭后,一座座奇特的山峰接连不断地映入眼帘。"应接频"三个字生动地表现出山峰之多、景色变换之快。

颔联"遥看孤绝处,分现普陀身"将视线拉远:在远处孤绝的山峰间,仿佛看到了观音菩萨显圣。"普陀"指观音道场普陀山,这里把奇峰比作观音化身,赋予自然景观以宗教神圣感。

颈联"纳月瓶泉冷,娇春柳黛新"转入细节描写:月光下的山泉像观音净瓶中的水般清冷,春天嫩绿的柳叶如同女子描画的黛眉般清新。这两句通过"瓶泉"、"柳黛"的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观音形象联系起来。

尾联"却疑吴道子,貌出此岩真"突发奇想:如此逼真的观音岩景,让人怀疑是唐代画圣吴道子亲手描绘出来的。这个比喻既赞美了自然景观的精妙,又暗含对画家高超技艺的赞叹。

全诗以登山所见为主线,将自然景观与观音形象、绘画艺术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诗中"瓶泉"、"柳黛"等意象既写实又传神,尾联的联想更是出人意料,使整首诗在写景之余,又增添了几分艺术趣味和宗教禅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