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及注释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往:当初从军。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今我来思,雨雪霏(fēi)霏。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思:语气助词,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雨(yù)雪:下雪。雨,这里作动词。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迟迟:迟缓的样子。载:又。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莫:没有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注释
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当初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雨(yù)雪:下雪。雨,这里作动词。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又。
莫:没有人。

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像一部时光对比的微电影,用最朴实的画面道尽人生的沧桑。

开头两组镜头形成强烈反差:当年离家时,春风拂动杨柳枝条,仿佛在温柔挽留("杨柳依依");如今归来时,大雪纷飞扑打着脸庞,连天气都在阻拦归途("雨雪霏霏")。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不需要直接说"我很惨",自然让人感受到岁月变迁的沉重。

中间四句是归途纪实片。镜头跟着踉跄前行的身影,特写他冻僵的双脚("行道迟迟"),放大他干裂的嘴唇("载渴载饥")。这些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真实——战争从来不是史诗,只是普通人的饥寒交迫。

最后两句突然转入内心独白。前面所有艰辛铺垫,在这里爆发成一声压抑太久的哽咽:"没人懂我的痛!"("莫知我哀")这种戛然而止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他可能失去了战友?家乡已物是人非?这种不说破的悲伤,反而比痛哭流涕更有力量。

全诗妙在"用自然说人事":杨柳大雪不只是风景,更是命运的无常。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懂,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出发时春光正好,归来时满身风雪"的人生时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