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彤庵师疏荐同门高寓公史才兵略应以列卿召闻寓公躬耕养母有终焉之志诗以寄怀

血表陈情谢典枢,渐离击筑渺愁予。
孤悰未许依莲社,三顾从教出草庐。
功在封疆天子诏,名高江左故人书。
年来国史须传信,莫向滩头学钓鱼。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高寓公的人,他很有才华,既能写史书又懂军事谋略。他的老师沈彤庵向朝廷推荐他当大官,但高寓公选择回家种田照顾老母亲,过隐居生活。

全诗用四个层次表达深意:
1. 开头用"血表陈情"形容高寓公写奏章推辞官职的决心,就像古代刺客渐离击筑(一种乐器)表达悲壮之情,暗示他放弃功名的遗憾。

2. "莲社"指文人雅集,"草庐"用诸葛亮典故,说高寓公虽然不像隐士完全与世隔绝,但像诸葛亮一样需要朝廷多次邀请才肯出山,突出他的才能和淡泊。

3. 中间四句形成对比:朝廷需要他建功立业(功在封疆),朋友也写信劝他(名高江左),但他选择"躬耕养母",这种选择在重视孝道的古代更显高尚。

4. 最后两句最精彩:表面劝他"别学钓鱼的隐士",实际是反话——现在国家编史书需要真实记录(传信),你这样的能人不去参与,难道要像严子陵钓鱼隐居吗?用轻松语气表达沉重期待。

全诗妙在把拒绝当官写得既高尚又无奈,通过历史典故(诸葛亮、严子陵)和自然意象(莲社、草庐、钓鱼)展现古代知识分子的两难选择:尽忠还是尽孝?入世还是出世?语言看似平淡却暗含波澜,越品越有味道。

0